从完全依赖进口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到发展成可以向发达国家出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电堆型的科技强企;从一个核电运营商发展成为拥有40多家主要成员公司,核电、核燃料、新能源、金融等各板块协同发展的综合性清洁能源企业;从一家国有独资企业发展成拥有4家上市公司、采用市场化经营、运作规范的特大型国际企业……23年来,中国广核集团从零起步,白手起家,演绎出一部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改革发展史诗。这种蝶变的背后,是中广核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不断投入。
科技活动总人数占员工总数的1/5
“自主创新是中广核的‘立业之本、发展之基’。如何实现我们既有的发展战略,只有依靠科技创新。”中广核董事长贺禹在2012年集团的科技大会上,面对集团所有高管如是说。“如果不能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满足市场需求的自主品牌产品,中广核的走出去就没有了依靠,我们的发展就没有根基、没有后劲。”
正是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极度重要性,中广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中广核科技创新累计投入近100亿,申请国家科技经费超15亿,科技活动经费占集团营收稳定在5%左右,产生了“华龙一号”等一大批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建成了以中广核热工水力与安全实验室、核电站安全壳内不可接近设备研发和试验中心为代表的、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实验装置与平台。据中广核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舒睿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广核还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力度,科技研发总投入预计将达80-100亿。
科技创新,人才为先,中广核不断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拥有了一大批专业素质优异、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优秀科研工作者。目前,中广核科技活动总人数超过7000人,占中广核员工总人数的20%,研发人数超过5000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28.5%,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地方级人才计划103人。中广核还积极借助外部资源,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众多高校及以中科院为代表的众多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从2015年开始与中科院建立年度科研对接机制,是中科院保持科研全面对接的唯一企业。
“十二五”期间,中广核累计承担核电重大专项,国家能源局工程示范项目、产业化项目,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财政部重大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等百余项。中广核牵头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事故容错燃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国内科研单位与院所协作创新,正式开启新一代核燃料研发,这些工作为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做出重大贡献。此外,中广核还累计承担了793项国家行业标准编制,已申请专利2771件,2项专利先后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耗资20亿,历六年而成华龙
完善的科研创新体系和资源支撑,使中广核推出了一系列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产品,其中花费约20亿,历时6年时间而研发完成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更使核电一举成为国家名片,从而闪耀全球。
“华龙一号”作为我国核电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其安全性与世界主流三代技术相当,经济性更具优势,已成为与高铁并驾齐驱的“国家名片”。
2015年10月,在中英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在伦敦签署了英国三大核电项目的投资协议,其中布拉德韦尔B项目将采用“华龙一号”技术,我国核电企业首次进入西方发达国家,核电“走出去”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不久前刚刚落幕的阿斯塔纳世博会上,华龙一号更是吸引了多国领导人前往参观。
打造明星产品,助力中国掌握核心科技
除却华龙一号,中广核还推出了和睦系统、核电机器人等一系列自主研发的明星产品。和睦系统作为核电站的神经中枢,中广核不仅实现了其产品化和工程应用,还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认证,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